宣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纸张之一,是文人墨客用来作画、书法的首选,尤以用于书法最为广泛。它的出现,推动了书法艺术不断创新发展,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那么,宣纸的背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?
早在汉代,已有纸张的使用,但一直未能解决纸的易破、易腐以及色泽不佳等问题。到了唐代,出现了最早的竹制纸,但由于工艺难度大、材料稀缺等原因,无法普及使用。直到唐朝晚期到宋前期,突破性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果。建炎二年(1128)前后,安徽当涂的胡山制作出了宣纸,其性质柔韧、质地坚挺、亮度高,远胜于以往。据传说,当时纸张的制作,需要一只羊、一面墙、白泥、竹篾和遮阳布等材料,历经十多道复杂的工序,方可制成。
宣纸纤细,质地厚实,书写字画时,宣纸的颜色与质地与工具、笔法、着色、物料、运笔与构思等相关联。宣纸本白无色,纤细有力,笔触苍劲有力,粉墨浓淡干湿浓郁多变。在中国水墨画的漫长历史中,宣纸背景更是融入了文化的熏陶,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纽带。